2025年辽宁公务员常识累积:封建社会(三)



封建社会(三)
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
一、三国时期
从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到公元589年隋统一,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1、三国鼎立
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建魏,定都洛阳。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蜀,史称蜀汉。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刘禅继位,吴、蜀重新结盟。
公元225年,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平定蜀国南方。
公元225年,诸葛亮作《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克复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
【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出师表》。
考点:
①、勤勉。
②、说的是诸葛亮。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自《出师表》。
考点:诸葛亮。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国号吴,史称东吴,标志三国鼎立局面全面形成。
2、重要战役
①、官渡之战
公元200年,曹操以少量兵力同袁绍的10多万大军在官渡决战。曹操亲率5千精兵夜袭乌巢,烧毁袁绍的军粮,并乘胜追击,大败袁绍,史称“官渡之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典故:火烧乌巢
②、赤壁之战
曹操统一北方后,企图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208年,曹操率20多万大军南下,与孙权、刘备5万联军在赤壁决战。孙刘联军使用火攻,曹军大败,退守北方。这一战役史称“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典故:火烧赤壁
③、夷陵之战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后,为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率军讨伐东吴。东吴陆逊利用火攻大败刘备,史称“夷陵之战”。
典故:火烧连营
二、两晋
1、西晋的建立
三国后期,魏国的力量日益强大,公元263年,魏灭了蜀,公元265年,司马炎夺取魏政权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西晋的灭亡
西晋的统一是短期的,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内迁的少数民族和各地流民不断起义、反抗,内乱发生了八王之乱,外患有五胡乱华,公元316年,匈奴兵攻占长安,终于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3、东晋
公元317年,西晋灭亡后,皇族司马睿在江南建立政权,史称东晋,形成了南北分裂的格局。
4、十六国
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国家,史称十六国。
5、淝水之战
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淝水的一场战争。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实则仅二十多万)的前秦军,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此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使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解体,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权,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典故: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屐齿之折。
6、东晋高僧
法显是东晋高僧,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公元399年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寻求戒律,游历30余国,前后历时14年,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和撰写了《佛国记》等著作,被称为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三、南北朝
公元383年,统一黄河流域的前秦和东晋间的淝水之战,东晋取得了胜利,不久,前秦瓦解,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在南方,东晋之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建都于建康(六朝古都)。
在北方,经历了北魏、东魏和西魏、北齐和北周五个朝代,史称北朝。
公元386年,鲜卑族拓跋跬建立北魏,逐步统一北方,一跃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国家。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后来东魏和西魏又被北齐和北周所代替。
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的政治改革。
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分明姓族,改易汉俗等。
均田制的实施,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减少了田产纠纷,有利于无主荒田的开垦,因而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同时有利于依附农民摆脱豪强大族控制,转变为国家编户,使政府控制的自耕小农这一阶层的人数大大增多,保证了赋役来源,从而增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四、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命其制定的制度。
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后来,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门第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九品中正制的主要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使得九品中正制沦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
《宋书·恩幸传序》:曹魏建立九品中正制,“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
刷题巩固
1、下列不属于三国时期"三大战役"的是()。
A、潼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夷陵之战
解析:
本题考查人文历史。
三国时期"三大战役"是指建安五年曹操军与袁绍军之间的官渡之战、建安十三年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大军的赤壁之战、还有章武元年吴军和蜀军之间的夷陵之战。
A项错误,潼关之战不特意指明的话,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建安十六年曹操击破马超、韩遂等关中联军的作战,这场战役又称为渭南之战。还有一种说法是指安史之乱中唐军与叛军之间的战争。无论哪一种说法,都不属于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
B项正确,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此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C项正确,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之一,孙刘联军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双方各自夺取荆州的一部分,此战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基础。
D项正确,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战争以蜀汉大军失败而告终,三国鼎立出现一强两弱的新局面。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A。




扫码关注我
闂傚倷绀侀幖顐λ囬鐐村亱闁归偊鍎靛☉銏犵妞ゆ牗绋戞禒濂告⒑缂佹ê濮夐柛搴涘€濆畷鏇㈠箣濠㈡繂缍婇弫鎰板春閹稿骸娴€规洘鍨块獮妯兼嫚閼碱剦妲伴梻浣瑰濮婂骞婇幘瀵割洸闁诡垼鐏愯ぐ鎺撴櫜濠㈣埖蓱椤ユ牠姊哄Ч鍥у闁搞劎鏁婚崺銉﹀緞閹邦剛顔掔紒鐐劤椤戝懘藟濠靛鍊甸悷娆忓缁€鍫ユ煕閻樺啿濮嶆鐐茬箻瀹曘劑顢樿閹垿姊洪崜鎻掍簼闁煎湱鍋撶粋宥嗐偅閸愨晝鍘遍梺閫涘嵆濞佳囩嵁濡绻嗛柤纰卞劗瑜版帗绠掓繝鐢靛閸愵亙铏庨梺閫炲苯澧柣妤佺矌閸掓帗绻濋崶銊︽珕闂佸憡鎸嗛崪浣剐為梻鍌欑窔濞佳囨偋閸℃稑绠犻柟閭﹀枛椤ユ艾鈹戦悩宕囶暡闁绘挻鐩弻宥堫檨闁告挾鍠庨悾鐑芥晲婢跺á銊╂煏婵炲灝鍔氱紒鐘冲灴濮婄粯鎷呴悷閭﹀殝缂備礁顑嗛崹鍧楀箚婢跺闄勭紒瀣硶閿涙盯姊洪幐搴g畵妞わ富鍨崇划鍫ュ礋椤愮喐鏂€闂佺粯锚绾绢參銆傞弻銉︾厵鐎规洖娲ら埢鍫ユ煛瀹€鈧崰鏍箖椤旈敮鍋撳☉娅亪顢旈敓锟�闂傚倸鍊风欢姘缚瑜嶈灋闁圭虎鍠栫粻顖炴煥閻曞倹瀚�2025闂傚倸鍊烽懗鑸电仚濠电偛鐡ㄥ畝绋跨暦濠婂啠鏋庨柟閭﹀幖瀵潡姊虹紒妯烩拻闁告鍐惧晠婵犻潧娲g换鍡樸亜閺嶃劎鎳嗘い鎺斿枑娣囧﹪顢涘鐓庡壎闂佸搫鐭夌紞渚€銆侀弮鍫濈闁冲搫鍟ㄩ崑妯衡攽閻愬樊鍤熷┑顔芥尦閹囧箻鐠囪尙鐤囬梺瑙勫礃椤曆呯矆閸愨斂浜滄い鎾跺枎閻忥箓寮介敓鐘斥拻濞达絿枪閹垶绻濋姀鈽呰€跨€规洦鍨舵俊鎼佸煛娴e搫濮︽俊鐐€栫敮鎺楁晝閵壯€鍋撳鐐闂傚倸鍊风粈渚€骞夐垾鎰佹綎缂備焦蓱閸欏繘鏌熺紒銏犳灈闁活厽顨婇弻娑㈠焺閸愵亝鍣紓浣插亾闁告劦鍠楅悡蹇涙煕椤愶絿绠樺褎妫冮弻娑㈡偐鐠囇嗗惈闂佸搫琚崝宀勫煡婢跺á鐔煎垂椤曞懍绱旈梺鑽ゅ枑缁秴顭垮Ο渚殨闁告挷鑳堕惌澶屸偓骞垮劚椤︿粙寮崘顔界厪闊洦娲栧暩缂備礁顦介崜鐔奉潖閾忓湱鐭欓悹鎭掑妿椤斿洨绱撴担鍓叉Ш闁稿繑锚閻g柉銇愰幒鎴狅紲闂佺粯鍔栧ḿ娆忊枔鐏炲墽绠鹃弶鍫濆⒔閸掍即鏌熼懞銉х煉闁诡喚鍏橀弫鎾绘晸閿燂拷1闂傚倷娴囬褍霉閻戝鈧倿顢氶埀顒勭嵁韫囨稒鏅搁柨鐕傛嫹1闂傚倷娴囧畷鐢稿窗閹扮増鍋¢弶鍫氭櫅缁躲倝鏌涜椤ㄥ棝宕戦妶澶嬬厽闁哄啫鍊哥敮鍫曟倵濮橆剦妲洪柍褜鍓欑粻宥夊磿闁秴绠犻幖鎼厜缂嶆牠鏌曢崼婵愭Ч闁绘挶鍎茬换娑㈠箣閻愬啫婀遍埀顒佺煯閸楁娊寮诲☉妯滅喓绮欐惔鎾充壕婵°倕鎳庣粻顖滅棯椤撶偞鍣峰ù婊冪秺閺岀喖鎮滃Ο鑲╃暫濠电偛鐗滈崣鍐潖濞差亜宸濆┑鐘插閸n參姊虹紒姗嗘畼闁稿鍠撻崚鎺楁晲閸涘倻鍠撴禍鎼佸冀瑜屾竟鏇㈡⒒娓氬洤浜濈紒瀣墵瀹曟浠﹂崜褏顔曢梺瑙勫礃濞夋盯宕㈤幘顔界厵闁惧浚鍋呭畷宀€鈧娲橀敃銏ゅ春閻愮儤鍋愰弶鍫氭櫇閻涖垹螖閻橀潧浠滅紒缁橈耿楠炲啴濮€閻樺灚娈濋梺瑙勵問閸犳捇宕戦敐澶嬧拻濞达絿鎳撻婊呯磼鐎n偄鐏撮柟宕囧枛椤㈡稑袙椤撶喐銇濈€殿喕绮欓、妤呭磼濠婂嫭绶梻鍌欒兌绾爼宕滃┑瀣仭闁靛鏂傞埀顒€鍊圭缓浠嬪川婵犲倷鍖栭梻浣规偠閸庮垶宕濆鍥╃焼閻庯綆鍋佹禍婊堟煥濠靛棗顏柣顓熺懅閳ь剝顫夊ú鈺冩崲濠靛棛鏆︽繛鍡樻尭鍥撮梺鎼炲劗閺呪晛危閻戣姤鈷掑ù锝呮嚈閸︻厽宕查柛顐犲劚缁€澶屸偓鍏夊亾闁告洍鏂侀崑鎾诲礃閵娿垹鐗氶梺鍛婁緱閸ㄦ娊鎮鹃崼鏇熲拺闁告繂瀚弳娆愮箾鐏炲倸濡奸崡閬嶆煙闂傚鍔嶉柍閿嬪浮閺屾盯顢曢敐鍥f闂佽绻樻禍鍫曞蓟閿濆鏅滈悹鍥皺娴犳悂鎮楀▓鍨珮闁稿妫濋崺鈧い鎺戝濞懷囨煙鐠囇呯瘈鐎规洘鍔欓幃娆撴倻濡桨鍖栭柣鐔哥矊缁夊爼鍩€椤掍礁鍤柛娆忓暙椤曪綁骞栨担瑙勬闂佺粯枪濞呮洖鈻嶉弽顓熲拺閻犳亽鍔屽▍鎰版煙閸戙倖瀚�
点击分享此信息:
